历史中贫富的逻辑

——《中国是部金融史》读后感

《中国是部金融史》是陈雨露和杨忠恕在2013年出版的一部历史类专注。陈雨露是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曾担任过北外校长和人大校长。杨忠恕应该是陈雨露的学生,据说在天涯网站上大名鼎鼎的“K神”就是他。

全书从货币入手,从金融角度讲述了从西周直到唐末各古代王朝的兴衰更迭。这个角度我觉得很有意思。毕竟,普罗大众平时接触到的历史大多是帝王将相,历史书本记录的大多是军事和政治。不过,我们常说,军事是政治的延续,而经济又决定了政治。从这个逻辑来看,从“钱”的角度来分析历史兴衰并无不妥。

看完全书,我有一个整体的感受,就是我们日常生活中习以为常的“钱”,在西周到唐末的一千多年时间里在中华大地上并不是一个必需品。在生产力低下的年代,以物易物可以基本满足需求,而在战乱年代,粮食才是硬通货。只有在承平年代,当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程度,“钱”才是社会大众需要的物品。我是能够认同这种说法的。在我童年时代,我见证了乡村生活的艰辛。在我的爷爷奶奶这一辈,一年劳碌下来也挣不来多少钱——经常会出现透支的情况。所以,不要说古代了,在我爷爷奶奶的身上,有很长一段时间他们的生活也可以与钱无关。

当生产力发展,人民逐步富足之后,钱财就开始发挥作用。书中讲述了历史上著名的盛世,如“文景之治”、“贞观之治”、“开元盛世”等时代。作者分析了统治者是采用何种经济手段打造出如此盛世的。我们在历史课本上所学到的常常只是一句话:修养生息、减少税负。这句话是对的,因为乱世总是穷尽民力。不过作者深入浅出地分析了背后的道理,统治阶级的具体操作等,让读者能够了解更多的东西,读起来颇为有趣。

在美好时代之后,总会出现混乱的年代。这里既有政治因素,也有人性的因素。财富的积累有两种手段,一为生产,一为掠夺。生产财富较慢,掠夺财富很快。生产能够创造财富,而掠夺只能再分配财富。当统治阶级由于各种原因试图加快自身获得财富的速度时,他们总会选择后一种方式。于是,盛世就走到了尽头。掠夺的方式一般由温和转向暴力。汉武帝刘彻给出了顶层统治阶级掠夺财富的基本框架:官方垄断赚钱的行业,铸大钱,要求富人捐款,让人们检举揭发。从表面上看,这些手段为汉帝国打败匈奴奠定了基础,钱财无外乎是从人民手中流入了国家手里。实际上并不然,因为在国家(其实是皇帝)和人民中间,还有一个官僚阶层。因为皇帝是不能直接与每一个人打交道的,必须借助官僚的手。而官僚阶层可以借机盘剥小民。所以,汉帝国为打败匈奴付出了1份的代价,但每一个小民则为此付出了10倍乃至更多的代价。其中大量的利差都被官僚阶层盘剥了。不过,官僚阶层的日子也未必好过,他们也过得提心吊胆,稍有不慎就会跌入万丈深渊。于是,一个最差的时代来临了。所有人都是输家。小民痛苦了一辈子,也许可以在某个权贵倒下的时候拍手欢庆一下。官僚阶层起高楼、宴宾客,转眼可能就楼塌了。也许皇帝得了利,毕竟他开疆拓土。不过,为了赶跑匈奴,开疆拓土,而埋下了汉王朝没落的种子,这种胜利也只是暂时的而已。

鲁迅说过,他读历史书,翻来翻去只看到两个字“吃人”。读《中国是部金融史》一书,我对鲁迅的总结深表赞同。所谓吃人就是把别人的血汗占位己有。汉武帝之后的各个朝代有样学样,抢劫小民的劳动成果。

全书共12章,其中唐代占了三章。我估计一方面和唐代史料较多,另一方面唐代是盛世,金融的故事才更多——孱弱的时代是孵化不了金融需求的。而我们的时代的很多故事在唐代也能找到影子。比如唐玄宗在开元年间发布了“限购令”,禁止土地交易。其背后的逻辑和我们当下的买房“限购令”有些许相似之处。再比如李林甫增发货币,其用意和央行定向“放水”用意相同。再比如向富人征收资产税,是不是和当下热议的“房产税”很像?

读史使人明智,读《中国是部金融史》,确实如此。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