隔离日记(6)

一觉醒来就发现自己的健康码从绿色金边变成了红色。点开红码旁的“查看原因”,发现了如下说明:“经大数据分析研判,您为密切接触者的密切接触者,最后一次接触日期为2021-10-22。转码条件:最后一次接触后满7天且当日及之后一次核酸检测阴性转绿码。原来是这么一回事!虚惊一场。而且,自从我隔离之后就没有任何人给个准话说要隔离多久。从转码条件来看,再隔离1天应该就可以释放了。

由于知道自己即将结束隔离,因此心情也开始愉悦起来。每天所做的事情除了偶尔有一些工作上的杂事需要处理之外,其余的时间都是按计划行事,在此不表。今天我打算夸一夸厦门隔离酒店的安排。每天的伙食相当的不错。早餐一般是一个小馒头,一个小包子,几样小菜,一碗粥,一个卤蛋和一份炒青菜。几样小菜经常变换样式,5天的粥也变了5样(虽然是第六篇隔离日记,但我是第一天下午入住的,因此只见过5份粥),有皮蛋瘦肉粥、面线糊、绿豆粥、小米粥、白粥等。午餐和晚餐很好,一份大荤,两样小荤,一份蔬菜,一碗汤,一份米饭。米饭的量并不大,但是完全足够——应该是考虑到我们减肥的需求,降低我们的碳水摄入。此外,还会给一份水果或者饮料。给过的水果有苹果、梨子和桔子,很甜很爽口。饮料有酸奶、菊花茶等。一开始送餐的时候是敲门,后来该按门铃。敲门声不好控制,声太大给人压迫感,声太小又听不见。特别是我们几个隔离的人天天做运动,运动时就容易听不到敲门声。按门铃就好多了。听到门铃声后,我就会到门口取餐,这个举动和圈养的猪听到开饭声就往食槽跑是一样的。不过,乡下喂猪的时间是基本一致的。我印象中奶奶总在我们吃晚饭的时候给猪也准备晚饭。隔离送餐也有规定的时间,只是方差有些大。拿午餐举例,最早的11:25就送餐了,最晚的一次12:30饭还没来。我记得那天中午我饿得很,像等食的小猪一样等待着开饭的门铃声。

除了敲门改门铃之外,酒店还把连接无线网络的方法做了修改。原先我们需要通过手机号和动态密码登录,8小时候自动下线,还得再登录一次。今天使用时发现可以直接上网了,无需动态密码登录。一个小小的改进,让人觉得非常舒服。

说到小猪我就想起乡下的房子。位于上海和浙江交界,离最近的高铁站大约20分钟车程。门前是大场,屋后是小河,东边是邻居,西边是竹园。门前大场旁边栽了几株大树,曾有人要来买,被我爸坚决回绝了——哪有卖树的道理。小河边的后院小时候栽了很多果树,我记得小时候和爸爸妈妈采过石榴和梨子。不过后院采光不好,后来就不种树了。家里以前是养猪的,猪圈就在我家房子的西侧,一到母猪下崽的日子,爷爷经常会住在猪圈里,爸爸有时也会去帮忙。小猪很快就会走路,它们个子小,能很方便地从围栏里钻出来。我们几个小孩儿就撵着小猪跑,逮着小猪了就抱一抱摸一摸。这些快乐是我太太这样的城里小孩难以经历的——我太太第一次和我回农村老家,路上看到了车上运的一栏车竟然兴奋地喊我一起看。简直和刘姥姥进了大观园一样,哦不对,应该是王熙凤进了刘姥姥家一样。现在农村已经不让个人养猪了,说是为了农村的卫生和清洁。这是政策,我不做评论。不过,站在循环经济的角度上来说,家里养猪其实很经济。一家人吃饭剩下的残余很大一部分都扔给了猪。猪圈旁边都修着化粪池,猪屎猪尿是很好的肥料。现在我们各种厨余垃圾得分类处理。当时就直接让家里的牲畜循环处理了。而且这是自古以来的办法。“家”这个字不就是房顶下有个“猪”么。现在家里已经没有猪了,不过鸡鸭鹅还在,有时还会养几只兔子。我爸的手很巧,还在猪圈旁边盖了鸡圈和鸭圈。两年前回老家,我还在前院栽种了一棵桃树。妈妈把前院捯饬了一下,栽了很多蔬菜。到了春天,点点粉红色的桃花镶嵌在绿油油的菜园中,甚是好看。几年前小时候的伙伴宏慧把老家的房子改造成了现代别墅,白墙黑瓦,非常气派和好看,而且费用也并不高——我现在住的酒店一墙之隔就是小区,这个小区一间厨房的售价差不多就能完成乡间别墅的改造。说到小区,厦门的房价实在是高昂,而且,和我乡下的房子比起来,这小区的房子哪叫房子?我有好几个学生非常的优秀,可就是因为高昂的房价离开了厦门。太可悲了。

话说远了。看来我真的是憋得慌,竟然想起了老家的房子和乡下广阔的天和地。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