隔离日记(4)

从规律生活的角度来说,日记其实没有什么记录的必要——因为每天的日子都是一样的。早起做早操,然后写日记。吃饭、看书、码字、运动、休闲等等。每天的大块时间就这样过去了。由于被关在屋子里,所以并没有什么新鲜事可说。

当然,我并没有过与世隔绝的日子。拜当代通讯技术所赐,人与世界的交流只需要靠电脑与手机就行了。因此,虽然没有坐办公室,但是与工作相关的事情还是会找上门来。电子邮箱里是编辑发来的论文审稿意见。微信上有合作伙伴发来的工作信息。所以,我其实还在居家办公,或者说酒店办公。

《面向建模的数学》买了有一阵了,最近几天才系统性地开始读。此书前几章讲解数学基础,我觉得写得一般。草草翻阅之后我基本全部跳过了。后几章开始讲各种模型,我觉得有点意思。特别是讲完模型后作者还进行了分析,把问题一般化,并探索该问题带给我们的启示。我喜欢这样的分析。里面的很多案例我认为挺适合工科学生的。具体的内容就不展开了,读完此书后再写一篇书评。

本来下午要开一个会议,我作为筹备会成员已经准备了很久。结果由于隔离无法参会。不少参会的朋友问我怎么回事。于是朋友们就知道我被隔离了。他们纷纷表示羡慕:中年男人,上有老下有小,能够被关几天,还好吃好喝的伺候着,这简直是一种幸福。懂的自然懂。这就好像长跑的过程中,突然可以暂停片刻,浑身都充满了侥幸的快乐。

隔离日记(3)

一旦开始执行自己的计划之后,隔离的日子并不难过。而且,好处渐渐体现了出来。

最大的好处在于没有人打扰,自己可以完全执行自己的计划。比如说下午4点到5点做运动,那我肯定能够按时做运动。再比如下午我读了2章《面向建模的数学》,阅读时能够完全投入。这在平时很难想象。如果是在家里,家里的娃娃多半会打断我。即使在学校,也总有各种意料之中或意想不到的事情打断我的思绪。

隔离的第二大好处在于有大把的空闲时间可以支配。比如每天上下班的2个小时可以省下来,再比如走去食堂的时间可以省下来。一来二去省了很多时间,感觉生命一下子被拉长了不少。也正因为此,早上我才能够悠哉游哉地写日记。此外,昨天既有欧洲联赛,又有F1比赛,我可以把各个比赛的集锦一个不落地浏览一遍。

不过,隔离也有隔离的坏处。

首先就是早餐供应得实在太晚了。我习惯早起,然而早餐的供应时段为8:00-8:30。早餐前常常是饥肠辘辘。好在酒店提供的三餐很丰富,这几天早餐是一碗粥,几样小菜,两个面点外加一个鸡蛋。午餐和晚餐则是四菜一汤,外加水果或饮料。这其实不能算是酒店的问题,矛盾的产生原因是供应时间段和我平时的生活节奏有所不同。对于大部分人来说,其实供应早餐的时间应该是合理的。

隔离的另一个坏处是孤独感。人是社群动物,需要有同类陪伴。一个人在屋子里呆久了很容易产生孤独感。好在我有事可做,且现代通讯设备能够让我和亲人朋友们保持联系。这能够减缓孤独感。我们几个被隔离的同事一起组建了一个微信群,大家在群上同病相怜。

昨天和妻子聊天的时候,她说:“你们这帮人被隔离,其实对学院对工作也没什么影响。说明你们并不重要啊!”她说得既对也不对。对的地方在于我们几个确实不重要。不对的地方在于其实不单单我们被隔离的几个,其实没有什么人是不能被替代的。地球离了谁照样都会转。

那么问题来了,既然我们是如此的不重要,有没有我们区别不大,那我们的努力工作又有何意义呢?我们的存在又有何意义呢?问题一下子就上升到哲学高度了。不同的哲学家会有不同的见解。我最近在看《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那就用查拉图斯特拉的话简单来说(其实是尼采的话):要奋斗,做超人,取悦自己。

隔离日记(2)

乐观主义者会说:隔离让我拥有了十分规律的作息。悲观主义者则会说:隔离和坐牢类似。我是乐观主义者,我觉得规律生活是件挺好的事情。其实,酒店只规定了早、中、晚餐的送餐时间,其余时间任由自己安排,除了不能出房间之外,还是非常自由的。

既然要在宾馆里呆7天,那有必要制定一个计划。主要的目标有两个:一是运动,一是写作。

我认为保持运动是首要大事。如果在床上躺7天,估计出门之后走路都会喘气。所以,每天都必须有足够的运动量来保持肌肉的状态。幸亏现在的科技发达,华为运动健康小程序上就有足够的室内有氧运动课程供我挑选。我选择了早操、课间操、肩颈、上肢、腰腹、下肢等8项,总时长约1.5小时,能量消耗大约为500千卡。这个量我认为应该足够。可以先试验两天看看效果。运动的时间我粗略地分为3块:早起做早操,唤醒身体。午餐前做个课间操,活动筋骨。下午4点到5点左右集中运动1小时,保证下午的运动有足够的心率,出点汗。

写作的主要目标是完成《科研写作与指导》课程的配套教材。之前已经收集了不少资料,也零零散散写了部分文字。这次正好有大把的时间可以用来写教材。不过7天内我估计完成不了全部教材的撰写。按照之前的进度,我觉得写完3-4章就是一个很不错的结果了。因此,目标就制定为完成4个章节吧。

从今天的执行情况来看,我的运动计划制定得不错,运动完并不觉得疲惫,身体各部位有点运动过后的略微酸痛感。这说明运动是适量的。写作计划执行得一般,写了半天却并没有什么写下太多的篇幅,颇有种“提笔如举鼎”的感觉。不过这是正常现象,写作毕竟是创造性工作,灵感来的时候能多写一些,没有灵感的时候会写得少一些。日拱一卒,功不唐捐。

我随身带了两本书,一本是尼采的《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一本是《面向建模的数学》,写作和运动的间隙就读读书。我觉得还是数学书更加好看,因为正确或者错误在数学上是明明白白的。尼采的哲学书只有其中的几章乃至某些片段能够吸引我,其余的大部分我都不知道作者在说什么。

古人教育我们,要“慎独”。意思是说,一个人独处的时候也要对自己严格要求。我觉得,制定一个良好的规划并执行,不但是“慎独”,而且有益自己的身心健康。何乐不为。

隔离日记(1)

上午接到了白城社区工作人员的电话,告知我是新冠阳性确诊者的次密接人员,因此需要到指定地点隔离。当时我正在送妻子和孩子去岳丈家的路上,接到电话后立刻把娘儿俩放到路边,让他们打车前去。而我立刻赶赴家中收拾个人物品,等待专用车辆接我去隔离点。

社区人员告诉我车子12点半会到达,真正等来车已是2点多。幸好社区的人员一直陪我在路边等待。我比较担心的是家人和孩子该怎么办。社区人员告诉我,我是次密接,而我的家人属于次次密接,并不需要任何特殊对待。

到酒店已是3点。由于我在路边等车的时候海风吹了一个多小时,身体有些疲倦。因此入住酒店后就先打了个盹儿。醒来之后和姜老师通了电话,才知道原来他在武汉出差时和一位新冠阳性确诊者住过同一个酒店,虽然他俩并未打过照面,但是由于时间和地点的重叠,因此他被认定为密接人员。而我和好几个同事由于周五和姜老师见过面,因此就被确认为次密接。姜老师在翔安隔离,听说那里的酒店条件很差。姜老师比较乐观,他的用词是“能住”。相比起来,我认为我住的酒店条件还不错,挺宽敞,空调挺给力,网络也挺好,甚至还有一个小冰箱。只是距离火车站比较近,偶尔会有火车声。美中不足之处在于没有书桌。只能想办法开辟办公场地了。不过这种问题难不倒我,把房间里的家具(非破坏性)改造一下,就搞出了一个可以站着使用的书桌了——等退房的时候改回去就行了,谁让我是工科男呢!

其实,我平时出差的时候多数时间也就是呆在宾馆里,并不四处走动。被隔离无外乎也是同样的要求——呆在房间里,哪儿都不能去。不过,当被明确告知不能离开房间之后,心态上与自己主动不走出房间有微妙的变化:总觉得在房间里憋得慌。

我突然想到了小时候看过一个电视节目,上海电视台组织了一个比赛,几位参赛者不准带任何食物和水,比赛谁能在宾馆里呆一周。当时网络刚刚兴起,该比赛是测试人们能否单纯依靠网络足不出户就能生活。我记得有一位参赛者呆了2天就放弃了比赛。因为他没法通过网络买到任何食物和水。一开始还依靠厕所中的自来水解渴,后来挺不下去就放弃了。不过现在好了,我通过手机软件能够很方便地买来牛奶、果汁、饼干和零食。快递员可以把东西送到警卫室,然后在特定地时间送到我们的房间。

晚上接到了好几个学院领导的电话,对我进行慰问,挺暖心。我倒并不害怕,只是第一次被隔离,被规定呆在房间里不能出门,感觉怪怪的。折腾了一天,有点累,晚上早早睡了。

间歇式清洁能源加动力电池储能是否可行?

2021年10月10日,央视财经频道(CCTV2)发布了一个消息,称德国将在明年关停境内最后3座核电站,全面弃核。计划2038年前关闭全部火电站,2050年前将放弃使用天然气。

德国在几年前就提出了雄心勃勃的北海风电计划和撒哈拉太阳能计划,如果上述两个计划成功了,德国将不再依赖化石能源,转而全面使用清洁能源。其实,太阳能电池板仅仅在使用时不排放任何温室气体和污染,但是生产太阳能电池板的过程需要耗费能源,并产生污染。

本文不打算对这个问题进行展开。我们知道,太阳能和风能是具有间歇性的,也就是说,有风有太阳的时候风机和太阳能电站才能产生能源。而一旦日落风停,能源也就没了。因此,我们必须配上储能设施。有很多人总说:现在我们的电池技术发展很快,用电池储能就行了。本文就想简单计算一下,用电池储能够不够用。

我们以中国为例来进行分析吧。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动力电池生产国,2016-2021年的动力电池产量见下图。

既然做简单分析,我们采用如下假设:
1. 电池寿命为20年,且容量不会衰减;
2. 电池的产量按照2016-2019年的增长速度,始终保持线性增长;
上述两个假设对于电池来说是非常有利的强假设。事实上,电池的寿命一般不会超过20年,且使用过程中很容易衰减。而电池的产量也受到各种因素的限制,很难始终保持初期的良好发展势头。不过,我们姑且这样假设,为电池的生产和使用创造最良好的条件。

接下来看电力市场对于电池的需求。我国2020年全国全社会用电量为75110亿千瓦时,平均每天用电大约205亿千瓦时。如果把单位转换为GWh,那就是20500GWh。假设为了用电安全,电池需要储存1天的电能。我们姑且不考虑由于季节的变化导致的用电需求的变化。因此,电池需要能够储存20500GWh的电能。

以下做几个简单的案例分析。

案例1. 假设全国用电量不再增加,且所有的动力电池全部都用在储能上

到2050年,动力电池能够满足47%的储能需求。

到2080年,动力电池刚好能够满足100%的储能需求。

案例2. 在案例1的基础上,电力占比有所提高

目前,我国电力只占能源需求的25%。在未来,由于碳中和的要求,原来化石能源需求被电力替代。我们谨慎假设电力需求占能源需求的75%,且能源需求始终保持不变,为2020年的能源需求。此时,电池需要储存61500GWh的能量。

到2050年,动力电池只能满足约16%的储能需求。

即使是100年之后,到2120年,动力电池也只能满足57%的储能需求。

案例3. 在案例2的基础上,考虑极端气候的影响

上述的案例计算均假设电池能够储存1天的用电量。然而,偶尔出现的极端天气下人们可能更需要用电。比如长时间的阴雨,此时太阳能发电就失去了作用。假设为了抵御极端天气,动力电池需要满足一周的需求。

到2050年,动力电池只能满足约2%的储能需求。

到2120年,动力电池只能满足约8%的储能需求。

上述的简单分析就可以看出,动力电池用于储存间歇式能源的策略是无法满足社会需求的。在案例3中,2050年动力电池能够满足的需求约2%,聊胜于无。可以说几乎起不到什么作用。更重要的是,在上述的案例分析中我们甚至都没有考虑用电的增长。要知道,2020年美国人均用电量是中国的近6倍!如果我们考虑到未来中国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带来的用电需求的增长,动力电池能够满足的储能需求将会变得更加微不足道。

综上,德国人也许有德国人自己的算盘。但是对于中国来说,完全依靠间歇式能源加动力电池储能的方法来满足能源需求,在没有出现技术革命的情况下,我认为在技术上是不可行的。

2021年秋为什么拉闸限电

最近国内有很多地方出现了拉闸限电的情况。吉林省甚至出现了未经通知的突然断电。由于我的专业是能源领域,因此就有不少朋友问我近期拉闸限电的原因是什么。在此和大家解释一下此次拉闸限电的主要原因。

本次拉闸限电最主要的原因在于燃煤价格太高,这增加了火电厂的发电成本。而火电厂的上网电价是由指导价所限定的,因此,很多火电厂的发电售价低于发电成本。这让火电厂少发电少亏钱,多发电多亏钱。于是,很多火电厂就选择不发电。而我国的电力构成中超过一半发电量均来源于火电。因此,一旦火电的发电量减少,电力用户自然会受到波及。

幸亏我国大部分火电厂是国有企业,可以为了保证民生而暂时不顾成本。不过,有不少企业“恰巧”都需要检修,因此需要停止发电。这个理由听上去也无可厚非。但是“恰巧”停机检修的火电厂多了,社会的用电就不够了。一味地让企业亏钱并非长久之计。企业亏损发电可以运行一时,但不能永远这样运行下去。这是一个经济问题,最终还是得让“看不见的手”来解决。

那为什么燃煤价格太高呢?一方面有疫情对国内外产煤企业的影响。更主要的因素在于国内开采煤炭的供给端出现了弹性变化,燃煤供应量跟不上用户端需求,而用户端并不会因为供给端出现变化而实时变化,因此造成了供需不平衡。

以上就是此次拉闸限电的主要因素了。

舅舅买的录音机

1997年,我念初中时,舅舅为我买了一台录音机,并叮嘱我每天比平时早起一小时,跟着英语教材配套的磁带朗读英语。

第二天5:30我就起了床,洗漱后为全家人煮上粥,然后就开始跟着录音机朗读英语课文。半小时跟读英语课文完毕后,又打开语文课本朗读半小时古诗词。一个小时的朗读完毕后,6:30吃早餐上学去。

自此之后,初中三年每天早晨我都早起晨读,无一天间断。播放、暂停、倒退、再播放。机械的按键声和枯燥的诵读声构成了我家清晨不变的旋律。

后来高中和大学我离家求学,录音机较大携带不便,但早起朗读的习惯一直保持着。后来很多人问我学习的技巧是什么,希望能够找到捷径。“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古人早就悟出了这个道理。只是真正能够坚持下来实践的人似乎总是少数。我很庆幸舅舅送了我一台录音机,在那段岁月里用一种可供触摸的质感让我学会了坚持。